▲牌楼与中国堡垒
▲北京城市景观
7月10日,
(相关资料图)
旅途与想象——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主题版画展
在云冈石窟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
由云冈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
云冈石窟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承办。
▲云冈博物馆外景
本次展览,
主要汇集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收藏的中国题材西方版画。
展品主要来自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顾问
唐纳德·斯通教授的捐赠。
北京大学与云冈研究院,
情谊深厚,交流密切,
云冈石窟曾留下斯通教授的足迹与美好的回忆,
本次特在云冈石窟博物馆举办中国题材版画展,
以感念斯通教授跨越国界与时间的高尚情怀。
该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
长路:尼霍夫的访华纪行
洛可可式“中国风”
中国城乡风光
纪实图像
杜米埃的“中国之旅”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唐纳德·斯通教授纪念展厅,
展示了斯通教授的部分捐赠和遗物。
第一单元
长路:尼霍夫的访华纪行
本单元展出的版画,出自英文译本《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访华纪实》中的插图,是尼霍夫1655年至1657年间穿行中国旅途中的速写。从这些版画中,我们可以领略百年前中国的山川城池,以及西方人视野中的中华衣冠容貌。
▲【大报恩寺琉璃塔】
温斯劳斯·霍拉(1607-1677)
约1670年 蚀刻铜版画
这幅作品首次向欧洲人展现了中式宝塔的形象。大报恩寺琉璃塔建于明代,毁于1856年太平天国起义。如今在南京博物院可见其残存的拱门。
▲【紫禁城】
温斯劳斯·霍拉(1607-1677)
约1670年 蚀刻铜版画
这幅作品描绘了紫禁城中的荷兰使节们与同行的中国官员,远处有仪仗马队,四周戒备森严。
第二单元
洛可可式“中国风”
本单元中,华托、布歇与皮耶芒三位艺术家均从未到访过中国,他们笔下的中国风景与人物大多是在宫廷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归国传教士和商人们关于中国的言说与出版物等基础之上,加入一定的想象与夸张,构建出的“中国风”作品。
▲【中国少女】
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7)
根据安托万·华托(1684-1721)的画稿刻制
约1731年 蚀刻铜版画
第三单元
中国城乡风光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随着尼霍夫的游记在欧洲各国发行,以及洛可可艺术“中国风”的发展,中国元素成为了艺术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对先前中国主题艺术品进行模仿和再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作为艺术装饰、日常娱乐的一部分,迎合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满足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北京城市景观】
安里克斯
约1770年 线雕铜版画
第四单元
纪实图像
随着欧洲的航海技术愈渐发达,欧洲的艺术家们纷纷到访中国,用笔和刻刀向欧洲揭开中国神秘的面纱。本单元几位艺术家的纪实画作便是再现18、19世纪中国景观的重要历史资料。
▲【牌楼与中国堡垒】
J. 查普曼根据威廉·亚历山大(1767-1816)的画稿刻制
1796年 线雕铜版画
图中可见一座有汉字与顶部装饰的建筑,建筑前有官员在监督对三个人的惩罚。其左后方,人们在一座抬高的舞台边沿观看表演,右边为一座堡垒,堡垒上有倾斜的厚重墙垛。
▲【高旻寺的塔】
C.J.B.沙特兰
根据克雷蒂安·路易·约瑟夫·德吉涅(1759—1845)的画稿刻制
1808年 蚀刻铜版画
《北京、马尼拉、毛里求斯岛游记》中的第十三幅配图。画面中是扬州的高旻寺的天中塔,于1654年建成,1844年坍塌。天中塔的周围还有一些寺庙中的其他建筑。
第五单元
杜米埃的“中国之旅”
19世纪40年代,中国风元素的商品在欧洲大陆深受欢迎,随着贸易的深入,引发了人们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极大兴趣,法国讽刺版画家杜米埃“中国之旅”(Voyage en Chine)系列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
因为杜米埃从没有真正来过中国,所以这个系列完全是一次想象的中国旅行,他将当时很多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投射到“异国情调”的环境——中国,通过夸张幽默的漫画形式向巴黎民众展示了幻想中的旅行见闻。
▲【抵达中国】
“中国之旅”系列第1幅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
1843年12月29日
石版画
▲【护照】
“中国之旅”系列第2幅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
1844年1月11日
石版画
唐纳德·斯通教授纪念展厅
自2007年至2019年的13年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顾问唐纳德·斯通教授,将用毕生薪水购买的600余件西方艺术品佳作及20余件组中国文物,陆续捐给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本纪念厅中,即展示了斯通教授的部分捐赠和遗物,借此铭记北大师生喜爱的“石头爷爷”,并感激他为中美友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唐纳德·斯通教授与云冈有着一段不解的缘分。
2019年10月25日—27日,斯通教授在英国语言文学系纳海老师和钱雨琨同学的陪伴下,前往大同访古。这一次旅行是斯通教授期盼已久的重游大同之旅。上世纪80年代,斯通教授第一次来访中国时,中国仅有为数极少的几座城市可以接待外国来宾,大同即是其中之一,这便促成了斯通教授的第一次大同之旅,大同蔚为壮观的历史遗迹给教授留下了震撼的印象。30余年后,斯通教授腿脚已不很灵便,加之眼压较高的问题常困扰着教授,但是斯通教授仍然十分坚定地告诉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我还想再去一次大同”。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大同重游之旅。
在出发前的几个星期,斯通教授便开始通过一本云冈石窟的英文介绍书册开始做起了功课。实地参观期间,斯通教授仔细对照书册上的内容观看了云冈石窟的每一座开放的洞室,主修佛教考古方向的钱雨琨同学也时不时结合自己专业所学,向教授介绍一些洞窟营建的历史和洞窟中雕刻的佛传故事等。云冈石窟给教授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回到北京后,他总是很乐于和自己的学生、朋友分享有关大同之行的见间,可以感受到这一次旅行让斯通教授感到回味无穷。
▲唐纳德·斯通教授
从尼霍夫、布歇到亚历山大、杜米埃,
一代代欧洲艺术家用作品留下了
或实或虚的中国图景,
绘制出西方人对中国的朦胧印象。
斯通教授深谙美育之道,
因此以捐赠艺术品的方式,
希望中国学子能够借此增进对世界文明的理解。
他说,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
一定有一所一流的博物馆,
馆中不能只有中国的艺术品,
还要有西方的艺术品。
斯通教授像是一道彩虹,
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
将绚丽的西方文学与艺术,
带到“像月球一样遥远”的中国,
又发自内心地热爱并传播着中国文化。
他的功勋被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所铭记,
他鲜活而热烈的生命,
为同事、朋友与学生所难忘。
唐纳德·斯通,
他的名字同不朽的诗篇、
同精致的版画镌刻在一起,
与天无极,与美相长。
▲云冈石窟
图|云冈石窟官微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文/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