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读:观澜亭|山东持续高温,“厄尔尼诺现象”是主因?它是怎么形成的?

2023-07-06 15:14:51 来源:海报新闻

□周学泽

山东省气象台于7月6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6日,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淄博北部和潍坊最高气温在37°C以上,枣庄、临沂、日照和南部沿海地区32°C左右,其他地区34°C左右,7日,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淄博北部、潍坊和菏泽最高气温37~39°C,局部可达40°C;沿海地区28~32°C,其他地区34~36°C,请注意防范。


(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7月6日报道,世界气象组织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新闻稿中说,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出现,目的是动员各国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以减轻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此前,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7月3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01℃,打破了在2016年8月14日16.92℃的纪录,成为1979年该机构开始有关统计以来的全球平均最高气温。

持续高温,不约而同将原因归结到“厄尔尼诺现象”。山东青岛气象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更为频繁,强度也更强,而青岛夏季气温呈增暖的趋势。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根据青岛市气象局的预测,2023年夏季(6-8月)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进入7月份,青岛高温高湿天气将开始增多,预计降雨将会较常年偏多1~2成,全市平均气温25.5~26.5℃,较常年略偏高。

“厄尔尼诺”大家并不陌生,常常出现在各种气象分析文章之中。“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 Niño的音译,原意是“圣婴”,最初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他们注意到在圣诞节前后,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温度会异常升高,导致鱼类减少或迁移,影响他们的捕鱼收入。

厄尔尼诺现象就像一口“暖池”,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表现为海洋表面温度变暖,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为90%。

厄尔尼诺现象间接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山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留喜接受采访时表示: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我国,比如厄尔尼诺年的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冷空气活动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我国东部降水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情况。

当前,新一轮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又来了,据统计,今年6月以来,华北、黄淮已遭遇5轮高温天气过程。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指数持续上升,将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高留喜表示,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通过观测事实分析,有很多猜测,但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还不好下定论。一般认为,厄尔尼诺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观点认为,赤道东南信风弱,造成海温异常是主要原因;也有观点认为地球自转慢,可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近年也有热流说,有的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熔岩从大洋底部地壳断层喷出,将巨大的热量传给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流,使海水增温变暖,导致东太平洋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此外,也有人认为与太阳黑子活动异常有关。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与人类活动加剧有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可能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原因之一。

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偏南偏强,不利于汛期雨带移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因为汛期整条雨带围绕长江下个不停,而北方常常干旱少雨,如2002年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中东部大范围秋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阶段性干旱等。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高留喜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各地天气气候带来很大影响,有些地方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情况,山东乃至华北地区近期出现的高温热浪也可能与此有关。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