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牌坊,与徽州的古民居、古祠堂一起,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今天就跟随导游陈梦雅,一起走进徽州古城歙县,去了解棠樾牌坊群背后的故事。
导游陈梦雅
徽州古城歙县素有中国牌坊城、中国第一牌坊县之美誉。遍布全县城乡的牌坊是徽州文化的缩影,是徽州文化的一种物化象征。在众多牌坊中,棠樾牌坊群是规模最大的。
(资料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石牌坊群
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相传唐代初年,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唐高祖劾封其为“唐越国公”,他们居住的村庄称作“唐越”。后来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谐音“唐”为“棠”,“越”字谐音为“樾”,意为甘棠树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棠樾村一共矗立着7座不同时期的牌坊,皆为鲍氏家族所建。我们眼前的这座四柱冲天式的乐善好施坊,是七座牌坊中最年轻的一座,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旌表鲍漱芳和其子鲍均行善而建。
乐
善
好
施
坊
鲍漱芳,从小跟随父亲鲍志道在扬州经营盐业。鲍漱芳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会挺身而出,时常捐资助政,捐赈救灾,为国纾难,为民分忧,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清嘉庆八年(1803年)1803年),川楚陕三省发生动乱,漱芳集众商输饷有功,嘉庆十年(1805年),洪泽湖堤涨决,淮黄继发大水,漱芳集议公捐米6万石、麦4万石赈济,使数十万人获救。
这一年洪泽湖水暴涨,车逻、五里等堤坝溃决,以致灾民变成饥民。鲍漱芳心急如焚,马不停蹄地开展救济工作,他以两淮总商名义先是集议公捐大米6万石,随后在受灾各县设立粥厂,解决灾民吃饭问题。为了掌握灾民受灾和救济真实情况,他亲自前往泰州探看督查,并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受到灾民拥戴。
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赞赏,获得清廷从优议叙、加十级的嘉奖,特赐在故棠樾修建“乐善好施”牌坊,以旌表鲍漱芳和鲍均的懿行美德。
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是“光宗耀祖”“晓谕后人”的自然之举。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牌坊(牌楼)绝大多数经官府批准建造,仅少数为私建。在众多的牌坊中,主要是功名坊和贞节坊。在古代,立牌坊是一件极不容易而又极为隆重的事,并不是有钱人想立就能立的,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棠樾石牌坊群
鲍逢昌孝子坊
慈孝里坊
歙县牌坊,除却艺术方面的成就,更体现着社会历史文化的价值。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拥有一个动人或者辛酸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内涵,岂止是反映了徽州文化,它折射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牌坊故事,就请来到美丽的徽州,让我们泡一杯茶细细聊来。
标签: